字体:大 中 小    
		护眼
    	关灯
	上一章
	目录
	下一页
	
		  		第二十八章  (第1/3页)
    *    如今,距离故京城破,已有三年。    韶声便一直在这云仙庵里住着了。    她对逃命时的记忆,其实是混乱而模糊的。    大概记得,她同周大人一家,幸运地上了货船,一直往南去。    唯有梦中场景,不断地重复闪回。    或许是她刻意遗忘。    譬如此时,噩梦使她睡意全无。    韶声翻身下床,盘腿坐于蒲团上,一边数着手上的佛珠,一边敲着面前的木鱼,一句接一句地念着佛号。    每念过一句,过去不好的记忆便淡忘一些。    尤其是当她想起自己没顾上的齐朔。    敲在木鱼上的声音,就会格外大。    仿佛是越大的响声,就能越重地抹去她的记忆。    “当——当——当——”云仙庵大殿前的铜钟,准时响起。    是晨斋的时候到了。    云仙庵中,每日两餐,一是晨斋,二是晚斋。    韶声闻声,放下手中木鱼,起身推开房门,向外走去。    为免去他人打扰,庵中为她专辟了一个院子,作为她的居所。    出了院子,是一排齐整的禅房,沿着禅房的连檐向前走,过一道门,便又到了另一个院子。    这里是云仙庵住持观源的院子。    韶声来这里,却不是为了找住持。    住持受柳家之托,为韶声拨了一位比丘尼,照料起居。这位法师是住持的师妹,法号观心,佛法精深,居于住持隔壁的院中。    韶声是来找她的。    “观心师姐……”韶声站在窗下,试探着问,“钟声响了,是晨斋开始了,你要和我同去斋堂吗?还是要我帮你带回来,在禅房用?”    里面并无人回应。    韶声略站了一站,将刚才的问题,重复一遍:“观心师姐?要和我同去斋堂吗?”    仍未有回音。    因着前述中庵中安排的缘故,韶声受观心照料,无论是在佛法上,还是在生活上。    所以,除了请教佛法,韶声也会同观心一道用饭。    但观心毕竟是出家人,六根清净,潜心佛学,不理俗物。    以俗世的观点看,就是性子清高孤傲,不愿亲近人。    韶声却觉得她这样很好。    她觉得,佛门弟子就是比她这样的俗人高贵,就该睥睨凡人。    所以,她从来都是主动与观心交际,对她十分殷勤。    也想沾些佛光在身上。    即便两次呼唤,都未得到回应,她也不觉得有丝毫怠慢。    只是站着静静等。    她会这么觉得,其实也有原因。    原因其一,是有家学渊源,祖母与母亲都信佛,在家时便也跟着信。    故而,她对佛门弟子的这一点,从来都是很理解的。    其二,与她这几年的经历也有些关系。    韶声被父亲送来云仙庵学佛时,本来是极其不愿的。    这不就是把她打发去做姑子!    她做错了什么?    逃难之时,她能与周大人同行,全须全尾地回来,已经是极大的运气。    若不是,若不是家中留她一人,她怎么会,怎么会!    还要在乎她独自与周大人同行!    就算如此,又不是她惹了周大人,让他退婚。    且周大人也没有退婚,她为他守着,难道不可以在家中吗?!    韶声当即崩溃了。    那时,柳大爷并未亲来
		
				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